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欢迎来到管道商务网 请登录免费注册
广告招租


吉林省城市供水规划大纲(2001-2015年)


2005-06-10   浏览[4943]次
分享:
  城市供水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加快城市供水事业发展,对于加快城市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实现我省各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 我省城市供水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市供水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九五”期间,兴建了一批如“引松入长”等城市供水工程和曲家营水库,辽源杨木水库等一些水源工程,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市供水能力,缓解了用水难的紧张局面。到目前全省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685万立方米,年供水量15.2亿立方米,比“九五”前增长了1.5倍。全省城市人均日用水量152.6升。供水普及率达88.08%。但由于我省是严重缺水省份,加之城市供水设施欠帐较大,据测算目前全省城市日缺水60万立方米,全省49座城市中缺水较为严重的达33座,影响人口200多万人。
  二、 供水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九五”期间我省城市供水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客观条件等因素,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资源短缺,造成原水不足
  我省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省份,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为132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同时由于在时空分布上很不平衡,东部多,西部少,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客观上我省水资源就先天不足,加之近年来,由于水资源费和供水水价有十几倍的差异,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企业建立了自备水源,在使用中盲目地超量进行开采,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严重地破坏了地下水的动态平衡,致使城市供水企业的深井水源地只能使用几年就提前报废。另外由于城市污水的排放,造成了我省地表水的严重污染,本就坐落在河畔的城市却不能就近取水,而要花上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投资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取水,也有个别地方由于水体的污染使已建成的水源地不得不废弃,另辟新水源。我省本身水资源十分匮乏,而这点有限的资源又不能充分利用,致使我省原水越来越紧张。
  2、 历史的欠帐和建设资金不足,造成供水设施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我省城市供水设施多建于六、七十年代,个别还有建于日伪时期。当时建设规模很小,并且有很大一部分不配套,虽然八十年代进行了一次改扩建,但也只能维持当时的用水,九十年代后城市发展速度加快,而城市供水设施建设投资比例却增加很小,致使我省的城市供水设施能力严重不足,据测算全省城市日缺水60万立方米/日;设施老化、陈旧,城市供水管网亟需改造的达1000多公里、由于这些管道不得不带病运行,使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达30%以上。另外供水水平低,据统计我省人均日用水量仅列于全国30个省的第22位,供水普及率居于第26位。解决供水能力和改造管网,仅这两项费用就需近50亿元。由于历史的欠帐和建设资金的不足,我省城市供水已达到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程度。
  3、传统的观念,影响了改革的进程
  改革开放20年来,虽然供水行业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从旧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如何建立一个能够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新的观念还没有形成,目光不远、思路不宽、胆子不大、办法不多,等待观望现象严重,改革进程缓慢。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经营管理水平低,用人机制僵化、缺乏竞争力以及政策性亏损掩盖着经营性亏损的现象既普遍也较为严重。这些都影响着供水事业的发展。
  三、 供水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我省供水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决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坚持“科技兴省”的战略,推进我省城市供水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大供水行业改革力度,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快供水设施建设,提高我省城市供水水平。
  (二)发展目标
  2005年 供水普及率 95%
  人均日用水量 170升/人、日
  2010年 供水普及率 98%
  人均日用水量 190升/人、日
  2015年 供水普及率 100%
  人均日用水量 210升/人、日
  (三)工程项目
  1、供水设施工程
  2005年,我省城市缺水量为80万立方米/日,2010年缺水量为150万立方米/日,2015年缺水量为220万立方米/日,为保护地下水资源按照省政府有关要求,自备水源要严格控制。因此在2005年前要完成长春市一水厂50万立方米/日改造,吉林市三水厂20万立方米/日改造,辽源杨木水库增容3000万立方米,四平市二龙湖二期10万立方米/日建设,通化市10万立方米/日建设等重点项目。在此基础上2010年前在全省新建设60万立方米/日供水工程;在2010年—2015年期间完成70万立方米/日的供水工程建设。
  2、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中水工程
  2005年前重点要建设长春(双阳)、辽源、松原、延吉等城市污水处理厂,增加日污水处理能力75万立方米。其中回用水量达到15万立方米。2005年—2010年期间要完成四平、吉林、通化、白山、白城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增加日污水处理能力40万立方米,新增污水日回用量8万立方米,到2015年前污水回用水量达到30万立方米。
  中水回用项目在“十五”期间要在长春、吉林两市开展试点。在2010年前地级城市推广。
  3、节水项目计划
  1)管网改造
  2002年前完成供水管网300公里,2002—2004年完成改造管网500公里,2005年前全部完成供水管网改造工作;
  2)每年改造节水器具8万套,每年推广节水器具10万套;
  3)工业用水技术改造,提高重复利用率,每年1个百分点。
  四、 城市供水规划措施
  (一)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保证供水工程建设
  1、建立城市供水专项资金。城市供水工程建设专项资金来源:1、省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2、通过调整水资源费标准,拿出其增加部分上缴省财政;3、调整给水工程建设费标准后各地收缴费用的50%上缴省财政;4、各地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税30%做为供水工程建设专项资金;5、省基本建设预算内资金要集中使用。
  2、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权、BOT、BT等投资经营方式,鼓励项目直接融资、股权投资、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广辟内资、外资和社会资金做为供水工程建设资金的补充部分。
  (二)加快改革步伐,促进供水事业发展
  1、要加快供水企业体制改革,大中城市应建立以国有
  供水企业为主体制、多种经营所有制供水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经营局面。充分发挥国有大中型供水企业资产、人才优势,组建跨地区的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小型供水企业可实行股份制改造,也可对部分或全部经营权实行委托经营、租赁和拍卖,逐步实行制水、售水、管网维护相分离,实现制水、售水市场化运作,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供水企业要积极进行人事、劳动、工资三项制度改革,尽快完善企业内部各项制度、实行定岗、定员,竞争上岗,做到目标考核,责、权、利挂钩。要减少冗员,提高工作效率,彻底打破“大锅饭”的局面。
  3、改革城市供水价格体制,促进供水企业步入良性运
  行轨道,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应建立成本约束机制,严格控制供水企业工资总额和管网损失率两项指标。应根据供水企业投资主体不同分别按净资产的5%—10%计算利润,力争2005年前实行“容量水价+计量水价”和阶梯式水价,城市二次供水加压泵站的运行费用应并入供水价格一并计算。要积极推广先进仪器,提高水的计量准确水平,减少水的丢失。
  (三)做好新、改、扩建供水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各地要积极做好当地供水需求预测和制定新、改、扩建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计划,确需建设供水工程项目时,大中型项目需先将项目的计划任务书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经同意后报省计划部门立项。以此保证工程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省建设、计划、财政部门要共同编制年度供水工程项目投资计划,同时建设、计划及财政部门还要加大对工程项目的监管力度,对工程项目的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工程进度实行跟踪管理,确保投入的资金,真正发挥效益。
  (四)做好城市节约用水工作。要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并通过技术改造,加大企业节水工作力度。凡有节水潜力的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得低于50%,要严格计划用水制度,要做到“三同时,四到位”。要大力普及节水器具,各地城建部门要与技术监督部门密切配合,对卫生洁具市场进行检查和整顿,禁止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卫生洁具和材料配件。要加强对洗车、洗浴、基建工地等特殊行业的管理,严格限制用水量。各地要积极开展中水回用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回用工作,凡建污水处理厂的城市,其污水回用率不低于20%。
  (五)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降低水的漏失
  各地要积极开展城市供水管网普及工作,2002年底前地级市要完成对供水管网的全面普查,建立供水管网档案,制定管网改造计划。2005年以前要完成对运行使用年限超过50年以及旧城区严重老化的供水管网的改造任务,使全省管网损失率控制在25%以下,大城市要控制在20%以下。
  (六)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促进供水企业管理现代化。供水企业要推广计算机的应用,建立科学调度监控系统。要建立管理模型和数据库,开发优化调度管理,管道平差,营业查收,统计智能化的软件,加大科研力度,加快对城市供水管网漏失数学模型,净水剂投加曲线的研究和推广变频调速电机,实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要积极推广使用智能水表和IC卡等先进内计量仪表,提高水费回收率。
[责任编辑:]
海洋管道汇编
广告